同性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個存在的現實,一直以來為人們所回避。繼《喜宴》和《斷背山》之后,李安將會第三度開拍同志喜劇《Taking Woodstock》,李安說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可見他對禁忌之愛的題材有一種不能割舍的偏愛。 本文主要選取李安電影中的同性戀題材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喜宴》《斷背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性戀的生存方式。著力對比這兩部文化背景不同的相同題材電影各自處理的方法和特色,從而反映出李安電影的一般特色。力圖通過比較分析得出李安電影如何在中西文化中適應得游刃有余?!断惭纭肥窃谥形鞣轿幕尘暗脑O置下,以妥協的喜劇形式結局,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下的喜??;《斷背山》是一部“西部同性戀史詩”,單純的環境展現純粹的同性之愛,更加深入地探究人物內心的矛盾。此外,導演的文化差異導致處理同性戀題材影片的出發點不同和在影片中同性戀題材的處理方式也不同?!?/p> “同性之愛”的特定背景在這兩部影片中是必不可少的,李安在這兩部電影里探討了很多東西,父權的壓抑,人與社會的斗爭與妥協,但最基本的,是至死不渝的愛情。由此可見,李安對同性戀題材的青睞,更多的是關注一種現實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關系。 1 《喜宴》——東西方文化交匯下的喜劇 《喜宴》是李安電影觸及同性戀題材的一次大膽的嘗試,是從東方的視角,把同性戀這一邊緣化元素融入到中國傳統家庭中,這是一種文化交融的構建,反映了中西倫理文化的沖突和包容。這部電影是隨著同性戀的議題出發,將一對滿腦子傳宗接代的老人放在一個極端的,也就是絕大多數人所不能接受的同性戀這一邊緣化的環境之中,主要表現出這對傳統的老人面對兒子是同性戀者這一巨大的打擊,從情感、心理轉化或者說是妥協的變化過程。 1.1 中西方文化沖突的背景設置 《喜宴》中的主題不在表達同性戀情感,而是借助這個邊緣化元素引出沖突。在李安的影片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善于表達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與交融,在這部影片中,這種碰撞因為有了同性戀情感的引領變得更加激烈。影片中兩代人的觀念、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性戀敏感話題的介入,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和強烈的沖突,卻被導演李安巧妙的融合了。將同性戀題材納入東西方文化的沖突中,體現了李安在題材選擇上的獨特之處。 1.2 妥協的喜劇結局 妥協的結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從影片中的父親作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載體體現出來;一個是影片中喜宴過后,偉同一家圍坐一團看偉同與威威結婚的照片,喜宴中的每一個中國式的傳統的結婚影像翻過后,最后是偉同與男友賽門的合影,這是導演運用影像告訴我們故事的結局,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同性戀情感被正視的一種方式。 2 《斷背山》——“西部同性戀史詩” 之所以將《斷背山》稱為“西部同性戀史詩”,是由于影片在表達同性情感上顯得更加純粹。 2.1 單純的環境展現純粹的同志之愛 《斷背山》太美了,確切地說是《斷背山》的畫面太美了,李安通過對一系列畫面細膩的表現,將東方人特有的細膩溫婉的特質融入其中??梢哉f,《斷背山》讓我只看到美麗卻感覺不到情色。李安在影片的開頭,不動聲色的渲染著自然的美好和人的純粹,將一個典型的西部風采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愛的世界、一片無拘無束的凈土。與以往的同性戀影片在表現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導演李安將同性戀這一敏感性話題放在鮮明廣闊的環境中,讓同性情感不再那么隱晦和灰暗,從視覺上給觀眾帶來一種親近感。 2.2 更加深入地探究人物內心的矛盾 李安在影片中最獨到的地方是更加深入地探究影片中人物內心的矛盾,將同性戀這一敏感話題演繹的含蓄而又平靜。他力圖用靜止的畫面以及人物的細節動作,譬如深邃的眼神,將兩個男主人公對彼此的情愛自然溫婉的表現出來。 相對于杰克對情感的執著任性,恩尼斯也作為影片中一個抒發同性情感的載體,我個人認為,他更是李安電影風格的突出代表。恩尼斯性格中的隱忍,正是李安處理感情的內斂含蓄的方式的一種表達和體現。影片中,沉默寡言的恩尼斯在情感上所承受的痛苦不比杰克少。 3 李安同性戀題材影片的特色 3.1導演的文化差異導致處理同性戀題材影片的出發點不同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性格使得導演在處理同性戀題材影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同。作為一個在臺灣長大的中國人,李安自幼受到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熏陶,學到了很多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種童年經歷,使李安有著強大的文化背景支持。李安是中西方教育結合的產物,因此他的電影也是兩種社會文化結合的產物,在他的影片中體現出一種寬松寬容的氛圍和態度。但相較于李安的影片來講,著名導演關錦鵬的《藍宇》在表現同性之愛的方式上就顯得有些隱晦,尤其是在畫面的處理上。這應該與他的親身經歷有類似關系。由于導演關錦鵬的同性戀身份,他采用真實地手法,將同性情感的真實生活表現出來,以表現“愛情”為重點。 3.2 在影片中同性戀題材的處理方式不同 雖然同為同性戀題材電影,但是導演在處理這一題材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部分主要是從《喜宴》和《霸王別姬》在敘事策略上加以比較,另外是從《斷背山》和《藍宇》在畫面上的區別加以論述。展現李安一直以來的寬容開闊的電影態度和在處理同性戀題材影片中更注重人物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更加貼近生活這一特點。 小結: 《喜宴》主要側重表現家庭倫理的沖突與交融,《斷背山》表達的愛更加純粹和執著;《喜宴》表達的是兩代人之間的寬容與理解,《斷背山》更加表現出了一種孤獨,同性之愛不被理解和承認的孤立感。與《喜宴》相比較,《斷背山》不禁多了幾分凄涼和哀婉之情。同樣是同性戀題材電影,《喜宴》是將同性戀這一敏感話題放在中國傳統家庭中來詮釋,因此,同性之愛顯得更加無助和難以調和;《斷背山》演繹的是西方國家背景下同性情感的釋懷,相對于中國傳統式家庭的西方國家,本應是開放和寬容些,但結果卻比《喜宴》要悲涼的多,沒有任何的妥協,沒有任何的寬容,這是否有悖于導演李安一貫的寬容的風格呢?這或許是由于《斷背山》與《喜宴》在表達主題上的根本不同之處,表達的是愛情本身,或許在告訴我們一個更加寬容的話題:愛情,與性別無關。 |